落实企业责任须破解 “不知、不想、不会”问题
发布时间:2017/10/18 8:37:57 | 点击数:次:1702
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对安全生产工作多次作出指示批示,各地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安全生产工作,但安全生产形势仍不容乐观,事故依然时有发生。从已公布的事故原因的调查来看,主要是由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造成的。一些企业依法履职不自觉、责任体系不健全、隐患治理不落实、管理制度不完善、安全基础不扎实等,这些都是造成事故多发频发的重要原因。在实际监管检查中经常发现,各级政府、监管部门轰轰烈烈布置的工作,到企业层面就不了了之,工作压力的链条传递到企业就断了,出现“政热企冷”、“上热下冷”现象。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企业没有真正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在思想和行为上存在着“三不”问题,即“不知为何要落实主体责任”,“不想去落实主体责任”和“不会落实主体责任”。因此,推进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必须破解企业“不知、不想、不会”的“三不”问题。
一、“三不”问题具体表现
一是“不知为何要落实主体责任”
即有些企业没有认识到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部分,没有认识到抓安全生产既是抓企业经济效益,又是抓社会效益的道理。没有把“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各项责任落实“缩水”、“打折扣”。尤其是有的企业主要责任人对《安全生产法》规定的七项责任了解不深不透,工作上敷衍塞责。
二是“不想去落实主体责任”,
即有些企业存在等待、观望、侥幸等心理,置法律规定不顾,不愿意投入更多的人、财、物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工作上得过且过,不细不实。一旦发生事故,又追悔莫及。
三是“不会落实主体责任”即有些企业负责人,
虽有一定的安全意识,也有抓好安全工作的积极性。但由于自身缺乏安全管理能力和知识,对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不知从哪抓起。安全责任不落实,工作重点不突出,措施举措不得力,导致管理混乱,时不时发生安全生产事故。
二、存在“三不”问题的原因
从多角度分析,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得不到有效落实存在着多种原因:
一是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等相关规定比较原则、笼统,缺乏具体操作性。
特别是有些安全生产标准规范,如技术标准、组织标准、培训标准、经济标准等不健全。现有的标准规范,有的量化要求不具体,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标准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只解决“有没有”问题,没有解决“管不管用”问题,导致安全门槛原则化,安全考核形式化,责任落实假象化。
二是一些企业负责人法律意识不强,业务素质不高。
有些企业负责人法制观念淡薄,缺少责任意识,坚守红线不够自觉,盲目侥幸、麻痹大意多,抓管理、抓基础少,对安全管理不知、不懂、不会的现象较为普遍。
三是监管部门安全执法软化,企业违法成本不高。
由于执法广度、力度、频次不够,特别是执法不严,处罚不到位,企业在安全生产、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的冲突中,采取冒险、违法博弈行为,致使主体责任不落实。
四是安全生产社会诚信机制还没有建立健全。
安全生产管理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氛围尚未形成,“社会制约、道德制约、责任制约”的体系尚未完善,企业仍是“经济人”而未达到“社会人”。
五是有些企业缺少长远发展战略,重效益、轻安全。
由于违法成本较低,有些企业只注重眼前经济利益,普遍选择低成本的市场策略,减少安全投入,经济利益最大化。加上市场竞争压力大,企业更多关注市场,更多精力投入产品研发,无力落实企业安全责任。
六是很多企业一线员工安全意识和技能不强。
众多的农民工参与到二、三产业中,人员流动性大,文化素质素质低,加上有些企业教育培训不够到位,一线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技能等都不高,导致企业安全责任、安全管理落实到车间班组出现“断档”,违章指挥、违规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三违”现象屡见不鲜,一线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成为突出的事故隐患。有许多工人甚至未经教育培训就上岗,有的还不知道什么叫“安全生产”就伤亡了。
三、破解企业“三不”问题的举措
“三不”问题互相联系,解决“不想”问题是是核心,只要企业负责人想去落实主体责任,“不知”、“不会”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此,破解企业“三不”问题,必须抓住核心,综合施策,建立正向激励与反向制约的运行机制,增强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一是宣传引导,明确意义,重点解决“不知为何要落实主体责任”问题。
应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宣传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意义和要求。利用报纸、电视、微信、微博等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地宣传安全法律法规,强化企业负责人的法制意识,督促企业负责人尤其是主要负责人牢固确立法治观念,把住法律“底线”,守住安全“红线”,不断提高依法组织生产经营建设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把安全工作做细做实。
二是强化执法,靶向发力,突出解决“不想去落实主体责任”问题。
事前执法的本质,是落实预防为主方针。强化执法是现阶段推进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的最有效措施,在目的和效果上都体现了服务企业、服务发展。要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严格按照“一必须五到位” (必须依法生产经营,安全责任到位,安全投入到位,安全培训到位,安全管理到位,应急救援到位)要求,加强对企业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执法监督,从行政处罚和责任追究两个层面加大对安全违法行为的打击,提离违法成本,形成从严治安、从重治违的高压态势,倒逼企业从主观上不想违法,客观上不敢违法,事实上不能违法,迫使企业转变观念,主动抓安全。要强化警示震慑,适时邀请媒体参与执法检查,对未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问题突出的企业,强化典型案例曝光力度,纳入重点监管名单,严厉查处。
三是培训帮扶,提升能力,重点解决“不会落实主体责任”问题。
分期分批对法人代表、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知识培训,让企业各级人员明确安全责任,学会履行安全管理职责。抓好企业内部“三级”培训,进一步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操作技能、自我保护能力和事故预防能力,切实提高每一位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对大量安全管理能力不强的小微企业,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引入第三方安全生产专业化机构,在动火作业、风险辨识、隐患排查等方面,为小微企业安全管理直接提供服务。
四是综合施策,联合惩戒,创新解决“落实主体责任约束激励社会机制不健全”问题。
要建立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考评机制,定期实施考评,表彰先进典型,注重培育和鼓励安全生产先进典型,创建一批示范性企业,推广先进经验,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要定期通过新闻发布会、“政在访谈”、电视台、报刊等多种宣传媒体,公示重大事故隐患,曝光企业违法违规行为,让全社会关心、参与、监督安全生产工作,给违法企业造成社会舆论压力。要适时邀请媒体参与执法检查,强化典型案例曝光力度。推进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对重大隐患整改不力的企业纳入信用管理系统,健全不良信用记录制度、“黑名单”制度、诚信评价及诚信激励与失信综合惩戒机制。要构建安全生产“大宣传”格局,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浓厚社会氛围。应充分发挥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社会组织以及安全生产协会的参与监督作用,促进企业更加自觉地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一、“三不”问题具体表现
一是“不知为何要落实主体责任”
即有些企业没有认识到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部分,没有认识到抓安全生产既是抓企业经济效益,又是抓社会效益的道理。没有把“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各项责任落实“缩水”、“打折扣”。尤其是有的企业主要责任人对《安全生产法》规定的七项责任了解不深不透,工作上敷衍塞责。
二是“不想去落实主体责任”,
即有些企业存在等待、观望、侥幸等心理,置法律规定不顾,不愿意投入更多的人、财、物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工作上得过且过,不细不实。一旦发生事故,又追悔莫及。
三是“不会落实主体责任”即有些企业负责人,
虽有一定的安全意识,也有抓好安全工作的积极性。但由于自身缺乏安全管理能力和知识,对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不知从哪抓起。安全责任不落实,工作重点不突出,措施举措不得力,导致管理混乱,时不时发生安全生产事故。
二、存在“三不”问题的原因
从多角度分析,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得不到有效落实存在着多种原因:
一是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等相关规定比较原则、笼统,缺乏具体操作性。
特别是有些安全生产标准规范,如技术标准、组织标准、培训标准、经济标准等不健全。现有的标准规范,有的量化要求不具体,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标准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只解决“有没有”问题,没有解决“管不管用”问题,导致安全门槛原则化,安全考核形式化,责任落实假象化。
二是一些企业负责人法律意识不强,业务素质不高。
有些企业负责人法制观念淡薄,缺少责任意识,坚守红线不够自觉,盲目侥幸、麻痹大意多,抓管理、抓基础少,对安全管理不知、不懂、不会的现象较为普遍。
三是监管部门安全执法软化,企业违法成本不高。
由于执法广度、力度、频次不够,特别是执法不严,处罚不到位,企业在安全生产、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的冲突中,采取冒险、违法博弈行为,致使主体责任不落实。
四是安全生产社会诚信机制还没有建立健全。
安全生产管理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氛围尚未形成,“社会制约、道德制约、责任制约”的体系尚未完善,企业仍是“经济人”而未达到“社会人”。
五是有些企业缺少长远发展战略,重效益、轻安全。
由于违法成本较低,有些企业只注重眼前经济利益,普遍选择低成本的市场策略,减少安全投入,经济利益最大化。加上市场竞争压力大,企业更多关注市场,更多精力投入产品研发,无力落实企业安全责任。
六是很多企业一线员工安全意识和技能不强。
众多的农民工参与到二、三产业中,人员流动性大,文化素质素质低,加上有些企业教育培训不够到位,一线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技能等都不高,导致企业安全责任、安全管理落实到车间班组出现“断档”,违章指挥、违规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三违”现象屡见不鲜,一线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成为突出的事故隐患。有许多工人甚至未经教育培训就上岗,有的还不知道什么叫“安全生产”就伤亡了。
三、破解企业“三不”问题的举措
“三不”问题互相联系,解决“不想”问题是是核心,只要企业负责人想去落实主体责任,“不知”、“不会”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此,破解企业“三不”问题,必须抓住核心,综合施策,建立正向激励与反向制约的运行机制,增强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一是宣传引导,明确意义,重点解决“不知为何要落实主体责任”问题。
应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宣传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意义和要求。利用报纸、电视、微信、微博等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地宣传安全法律法规,强化企业负责人的法制意识,督促企业负责人尤其是主要负责人牢固确立法治观念,把住法律“底线”,守住安全“红线”,不断提高依法组织生产经营建设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把安全工作做细做实。
二是强化执法,靶向发力,突出解决“不想去落实主体责任”问题。
事前执法的本质,是落实预防为主方针。强化执法是现阶段推进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的最有效措施,在目的和效果上都体现了服务企业、服务发展。要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严格按照“一必须五到位” (必须依法生产经营,安全责任到位,安全投入到位,安全培训到位,安全管理到位,应急救援到位)要求,加强对企业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执法监督,从行政处罚和责任追究两个层面加大对安全违法行为的打击,提离违法成本,形成从严治安、从重治违的高压态势,倒逼企业从主观上不想违法,客观上不敢违法,事实上不能违法,迫使企业转变观念,主动抓安全。要强化警示震慑,适时邀请媒体参与执法检查,对未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问题突出的企业,强化典型案例曝光力度,纳入重点监管名单,严厉查处。
三是培训帮扶,提升能力,重点解决“不会落实主体责任”问题。
分期分批对法人代表、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知识培训,让企业各级人员明确安全责任,学会履行安全管理职责。抓好企业内部“三级”培训,进一步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操作技能、自我保护能力和事故预防能力,切实提高每一位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对大量安全管理能力不强的小微企业,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引入第三方安全生产专业化机构,在动火作业、风险辨识、隐患排查等方面,为小微企业安全管理直接提供服务。
四是综合施策,联合惩戒,创新解决“落实主体责任约束激励社会机制不健全”问题。
要建立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考评机制,定期实施考评,表彰先进典型,注重培育和鼓励安全生产先进典型,创建一批示范性企业,推广先进经验,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要定期通过新闻发布会、“政在访谈”、电视台、报刊等多种宣传媒体,公示重大事故隐患,曝光企业违法违规行为,让全社会关心、参与、监督安全生产工作,给违法企业造成社会舆论压力。要适时邀请媒体参与执法检查,强化典型案例曝光力度。推进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对重大隐患整改不力的企业纳入信用管理系统,健全不良信用记录制度、“黑名单”制度、诚信评价及诚信激励与失信综合惩戒机制。要构建安全生产“大宣传”格局,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浓厚社会氛围。应充分发挥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社会组织以及安全生产协会的参与监督作用,促进企业更加自觉地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